周潤發餐廳吃飯被「冷落」,照片曝光:裸捐56億後,他活成了一個傳說

佩珊 2021/12/29 檢舉 我要評論

前些天,有網友在街頭小餐館偶遇周潤發。

近照中發哥頭髮花白,身形瘦削,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

周圍人群看見發哥也「熟視無睹」,並不前去要簽名合影。

66歲無兒無女,街邊覓食無人問津,仿佛英雄遲暮。

發哥倒很怡然自得。

他吃著清湯麵,和周圍的食客打招呼、安利美食,一點不見大明星架子。

發哥有多大牌?

香港娛樂圈有一句話這麼形容:

「再紅紅不過鐘楚紅,再發發不過周潤發。」

《英雄本色》中人氣壓過張國榮。

《龍虎風雲》《監獄風雲》《秋天的童話》三部戲同時提名影帝。

《縱橫四海》、《賭神》、《臥虎藏龍》、《讓子彈飛》,部部封神。

2003年被寫入香港中學語文課本,成為首位進入當代中學教科書的藝人。

香港天王巨星如此多,他也是拔尖的。

哪怕如今老態龍鍾,發哥照樣是無數人的偶像。

敬業、吃苦成就發哥星途

發哥能有今日成就,純靠他多年的苦心堅持和努力。

窮小子出身的發哥,做過售貨員、服務員、郵差。

做洗車工的時候,因為碰了一下豪車,發哥還被人責駡:

「你這種人一輩子都坐不上勞斯萊斯」。

為了出人頭地,發哥轉行做演員。

但發哥 演藝之路頗為坎坷。

1973年進TVB培訓班,因外形黑瘦,做了三年龍套。

直到1976年的電視劇《狂潮》才讓他打響了名氣。

《上海灘》更是樹立了發哥英雄的形象。

演出機會得來不易,發哥倍感珍惜,更為刻苦敬業。

在拍攝《監獄風雲》時,有一幕是發哥越獄,必須 跳進一個糞坑。

井蓋一揭開,臭氣熏天,糞便蟑螂清晰可見。

但是發哥二話不說,直接跳了進去。

拍攝《老虎出更》時,有一場戲需要發哥 生吞12個雞蛋。

有人問他要不要替身,發哥拒絕了,將腥膩的生雞蛋一飲而盡。

好在歲月沒有薄待他,名與利紛至遝來,回應了他的努力。

發哥先後兩獲金馬獎,三獲金像獎,其他的獎項更是不勝枚舉。

夢想是「做一個普通人」

活在榮譽和物質之中,發哥依然通透清醒。

早年間,發哥宣佈將捐出自己的全部身家56億港元。

發嫂陳薈蓮也稱已 設立好慈善基金會,手續也辦妥了。

對旁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但發哥卻說:

「錢不是我的,我只是賺到了它,暫時保管,不可能永遠擁有。」

難怪黃霑說,「發哥早已看破財富。」

發哥說自己的願望就是 「做一個快樂正常的普通人」。

他也是如此踐行的:

一個月花費只有800元港幣。

出門坐捷運,擠公交,不要保鏢隨行。

去地攤買15塊一雙的人字拖,一件黑色衫穿了多年,一個「傻瓜」手機用了17年。

在很多明星都癡迷名牌的時候,發哥已經懂了什麼叫返璞歸真。

有一年,颱風「天鴿」席捲香港,發哥回家途中看到樹枝橫斷在路面。

擔心大家撞到會遇上危險,發哥趕緊下車,冒著風雨把樹鋸開。

為此還被人稱為 「熱心市民周先生」。

從做明星,到做普通人,發哥都做到了藝高、德高,真正的德藝雙馨。

欣賞過發哥這樣的優質演員,再去看那些職業素養不佳的明星演員,

落差之大,叫人痛心。

娛樂圈亂象

現在的演藝圈, 高片酬差演技成了見怪不怪的現象。

但令人無奈的是,他們連最基本的敬業都成了「稀缺質量」。

老戲骨陳道明曾痛斥過行業亂象:

「問題不出在他們年輕上,也不出在貌美上,是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職業觀。

現在動不動什麼手破了、哪兒摔傷了,冬天在水裡頭、夏天穿著打皮襖變成了一個演員的功勞。

你就是幹這個的,你拿的就是這份錢。

他們因為長得帥被追捧沒問題,但自己因此忘記了本職就錯了。」

說的就是當今娛樂圈,不敬業成了常態,正常地完成工作反而成了敬業。

什麼「親自拍打戲」、「冬天穿夏衣」、「剃光頭」都成了演員的敬業表現。

殊不知這本就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是 用替身去完成戲份。

有些高難度的危險動作和專業技能需要替身完成無可厚非。

但現在一場戲有30多個人演,全是替身,男女主角露面時間相當短。

更有甚者,演員連臺詞都不背。

曾有不少明星揭露此現象,有些年輕演員仗著自己名氣大,演戲時用「12345」這樣的數字來代替。

就像老戲骨王勁松在上海電視節的論壇上怒駡的那樣:

「什麼時候演員成了一個背臺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

背臺詞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說你到了戰壕裡沒拿槍嗎?

你多不要臉哪?」

連臺詞都背不下來,更別說理解角色,融入情景,演技自然好不了。

對這些不敬業的明星,只能送給他們成龍大哥的五個字:

「看你幾時完。」

越是看明星們這麼糟蹋演藝圈,越是懷念從前的專業與素質兼備的老藝術家。

不管出名還是不出名,他們都為娛樂圈注入了一股清風。

一貫清高的陳道明,為了拍戲卻肯低頭。

拍《冬至》時,有場戲是李誠儒打陳道明。

李誠儒想假打,陳道明讓他來真的。

于是李誠儒一巴掌把陳道明打到牆邊,一條就過了。

拍《一個和八個》時,有一場爆炸戲,特別危險。

導演、美術、道具全過了。

但陳道明說 沒感覺到氣浪把自己推出去的感覺,要求再來一次。

為此頭上多了一個疤。

拍《歸來》的時候,陳道明穿著角色的棉襖就沒脫過。

他說:

「把衣服穿成自己的衣服,

把道具變成自己的手持物,

只有這樣,這些東西才能貼神,而不像借來或租來的。」

正是這般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和為戲無畏的精神,讓陳道明成了人人稱讚的老戲骨。

還有演了一輩子小人物的 傅彪,每一個小角色,他都精心對待。

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 傅彪利用拍戲的間隙向各位前輩同儕求教,心得體會記了兩本筆記。

拍《甲方乙方》的時候,被針紮,被人踩,他都 實打實地來

拍《天下無賊》時有一場被劉若英扇巴掌的戲,拍了無數遍,傅彪的半邊臉都被拍腫了。

而這只是一個客串的角色。

每個人物都被他演得自然生動,就像是量身定做。

這就是專業演員的可敬之處,不因角色的大小而輕忽對待,對每一個角色都傾盡全力。

倒是現在的流量明星,為了爭番位互撕,每個都想做主角。

劇方也哄著他們,「領銜主演」「特邀主演」「特別出演」「聯合主演」輪番出現,告訴他們你們都是主角。

可爭贏了番位又有什麼用呢?

演技拙劣照樣遭群嘲。

比起利用名氣,買熱搜,充牌面,買資料, 踏踏實實地充實演技、塑造角色才是長紅的秘訣。

畢竟流量帶來的浮名只是曇花一現,

真正能讓觀眾放在心中的,還得是演員的實力和人品。

希望那些擺明星架子的,能學會周潤發的低調;

希望那些爭番位搶資源的,能學會傅彪的謙卑;

希望那些為出名不顧道德底線的,能學會陳道明的傲骨。

也希望明星們都能做到兩點:

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