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港臺第一部商業愛情電影《彩雲飛》上映前,左宏元找到瓊瑤,引薦了一個20歲的小姑娘來錄製主題曲。
瓊瑤當即拒絕:
「這是情歌,一個小姑娘怎麼唱得出來?」
但左宏元再三推薦,瓊瑤也只能答應讓她試一下。
結果,電影播放後,觀眾反應極好。
瓊瑤如獲至寶,從此部部電影都指名她來唱插曲。
這個小姑娘,就是鄧麗君。
與其抱怨生活,不如堅持自己
1953年,臺灣。
這一年,趙素梅生下了一個可可【愛☆愛】的女娃。
這是家裡的第四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女娃。
因此父親總是對她偏愛有加,特意請軍隊的長官為她取名。
鄧麗君在童年時期就展現出巨大的歌唱天賦,收音機裡面播放的流行音樂,聽兩遍就會唱;
又有很強的表現欲,瞞著媽媽自己偷偷去照相館,喊那裡的工作人員給自己拍照,雖然年幼,擺出來的姿勢已經很有巨星架勢。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
父親退伍後,與朋友一起經營生意屢屢失敗,只能靠做麵點生意賺到的一點錢,養活全家人。
這個時候,5、6歲的鄧麗君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跟著樂隊一起登臺演出。
雖然收入不多,但總算可以為這個家庭減輕一點負擔。
當時誰都想象不到,她這一唱,就是幾十年。
13歲的時候,鄧麗君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的比賽,憑藉自己優美的嗓音,穩健的颱風,奪得冠軍。
比賽過後,許多地方約她商演,演出費用從幾塊錢漲到了一個月2000一夜之間,她就成為了家裡的頂樑柱。
就在一切都在好轉的時候,又一個艱難的選擇出現在她的面前。
鄧麗君讀書的學校風格比較保守,校方看她經常外出,擔心會因此帶壞其他學生,因此讓她在讀書和商演之間選擇一個。
一邊是自己喜歡的校園生活,一邊是養活一家人的工作收入,年幼的鄧麗君陷入兩難之地。她嘗試與學校協商,承諾自己不會因為商演影響學習,但校方並不同意。
人生有的時候就是如此,對一些事十分偏見,萬分固執,即使你用盡全力,也難以兩全。
鄧麗君不得不放棄了校園生活,在14歲的這一年正式出道。
很快,她發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一時間名聲大振,徹底告別了跑場子的生活,開始加盟文藝團體演出,當節目主持人,出演電影電視劇,成為了真正的影視歌三棲明星。
從某種程度來說,如果沒有那些艱難的選擇,也就不會有之後的鄧麗君。
生活會給我們一些難題,無論如何選擇,到最後都會後悔。
既然如此,與其不斷的抱怨和哀歎,倒不如從一開始就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然後無憂無懼,毫不退縮的一直走下去。
預期迎合別人,不如強大自己
有一天,一個來自日本寶利多唱片公司的人聯繫到了鄧麗君,希望可以帶她去日本發展。
鄧麗君當時雖然小有名氣,但在歌唱上很多技藝並不成熟,去日本學習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可以趁機打開更大的市場。
但這個提議,卻遭到了來自家裡的反對。
鄧麗君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十分抗拒日本人,他不明白:
反正是唱歌,去哪裡唱不一樣,為什麼非要去日本?
但寶利多公司的經紀人卻不肯這樣輕易放棄,多次前來拜訪。
父親看到了對方的誠意,也看到了女兒想要去學習的意願,這才答應下來。
鄧麗君到日本後也堅持不取日本藝名,每次演出都要有一首歌,穿旗袍,唱中文,以自己的華人身份為榮。
當時的日本歌壇,排擠外國人的情況十分嚴重,雖然鄧麗君出發前也有所思量,但實際情況遠比她想象的嚴峻:
飲食不適應,語言不通,本身水準不足,同行排擠,陌生人的恐嚇,每一件事都如同一座大山一樣擋在她的面前。
日本經紀公司講究效率,她的通告一個接一個的很少有間斷,最忙的時候一天連半個小時休息也沒有。
重重壓力面前,陪同一起去的媽媽都勸她不如回國發展,可鄧麗君卻不想這麼放棄。
表面柔弱的小女生,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認輸。
多年後,再談起這段時間,她說:
「我覺得做什麼事都是這樣的,都有苦有甜,主要是看你自己決定了自己的目標應該不怕一切困難。要做到自己喜歡自己開心的事。」
語言不通,就用各種語言標注好發音,一遍一遍的練;同行排擠,就當做看不見,一點一點默默努力的證明自己。
可惜的是,她到日本後的第一首歌反響並不好,寶利多公司甚至懷疑自己當初找錯了人。
但鄧麗君還沒有放棄。
在和經紀人探討後,她放棄了溫柔可愛的形象,改走性感路線,之後發佈了《空港》。
功夫不負有心人,《空港》一夜之間紅遍日本。
鄧麗君也因此拿下了那一年年度日本唱片大賞的新人獎。
真正的尊重,從來不是求來的。
能力不足的時候,即使再卑躬屈膝,得到的只會是嘲笑和施捨。
正如蔣方舟所說:
「真正欣賞你的人,是欣賞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討喜和故作卑謙的樣子。」
所以,在那些不被看好的日子裡,與其不斷的示弱討好,不如沉默的積蓄力量。
終有一天,你會在未來的路上,獲得外界的尊重,遇到更好地自己。
與其討好愛情,不如取悅自己
和事業比起來,鄧麗君的愛情要坎坷許多。
1971年,鄧麗君在吉隆坡唱歌。
她發現連續幾天,前三排的觀眾都未變過,于是去問經理,這是怎麼回事。
經理告訴她,是一個叫做林振發的男人把那些座位包了下來,請自己的家人們聽她唱歌。
這個男人,就是鄧麗君的初戀。
兩人相戀不久,就約定好要結婚一起生活。
但沒過多久,鄧麗君就接到了日本的邀請,前往日本發展,只能將結婚的時候暫時延後。
結果這一別,就是永別。
1978年內,鄧麗君突然接到林振發突發心臟病的電報,但當時行程已滿無法回國。
等到兩天后匆匆回國時,她卻看到了林振發逝世的新聞。
人生無常,不過如此。
那段時間,每次唱起《再見,我的愛人》,總是會淚流滿面。
幾年後,鄧麗君遇到了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少爺郭孔丞。
兩人結識後,志同趣合,關係迅速發展,在1981年宣佈訂婚。
但郭孔丞的母親,對這段親事卻並不滿意。
她約見了鄧麗君,並開出了十分苛刻的條件:
離開娛樂圈,永遠不再登臺唱歌,不許再有任何異性朋友。
其實,對于退出娛樂圈的事,鄧麗君自己也想過。
很久之前,她就曾對媽媽說,希望可以退出娛樂圈,回歸生活。
可她還想繼續唱歌,因此懇請婆婆允許她錄製唱片,可惜的是,郭孔丞的母親依舊拒絕了。
很多年前,在讀書和唱歌之間,鄧麗君選擇了後者。這一次,她又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只不過,以前的選擇不止為了自己,還為了家人。而現在,她只是為自己。
「我喜歡唱歌,我很反感說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擺出一副嫁人就上岸的態度,這太不尊重自己了,同時我也反感男朋友發號施令,要我一結婚就放棄歌唱事業。這也構成對我的工作不尊重。」
好的感情,一定是互相理解和尊重的,不需要哪一方一直無底線的放低自己。
一味的討好換不來長久的關係,只會白白委屈自己。
所以,愛人三分就足矣,留下七分給自己。
不卑微,不討好,多讀書,多學習,好好愛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和真正值得的人細水長流,白頭偕老。
與其取悅直接,不如取悅自己
提到鄧麗君,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溫柔可愛,性感迷人,但她也有另外一面。
她會改歌詞,把「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改成:
「阿里山的姑娘沒有一個漂亮,只有我鄧麗君最漂亮」。
唱完之後扶額一笑,俏皮可愛。
她會調戲觀眾:
「您覺得我唱得不錯的話呢,希望您多給我一點掌聲,如果您覺得唱得不好的話呢……那你自己上來唱好了。」
也會拿自己的廣告開黑: 「哪有這種人,叫人家買唱片,唱得這麼難聽」
她能用一首《甜蜜蜜》讓人如撫春分;
也能狂野的來一首《WE WILL rock you...》,帶著誇張的爆炸頭。
鄧麗君很少在意外界的看法,因為她一直走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退隱後,鄧麗君談起那段時間的生活:
「不再追名逐利,不再受任何束縛,只是做我喜歡的事吧,這便是我現在的做事原則。」
肆意,瀟灑,讓人羡慕。
人這一生,取悅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就像楊絳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如果總是顧慮外界的標準,他人的眼光,日子就會慢慢變得苦澀且無趣。
但只要換一種態度,用取悅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即使平凡的日子也會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餘生很短,與其取悅他人,不如取悅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活出一個不後悔的快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