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簡·奧斯丁無處不在。
這位終身未嫁卻一生書寫愛情的19世紀女作家被評價為:「如果莎士比亞是太陽,那她就是星星。」
然而這位傳奇女作家,最夢想成為的,是筆下那位「 端莊儒雅、才思敏捷、生性歡樂、家境寬裕,仿佛上蒼將最美好的恩賜集中施與她一身」的女人。
這個女人,名叫愛瑪。
她是簡生前最後一部小說的主人公。
這位高傲自負的白富美會用她的成長史告訴所有女孩,真正的愛情,和錢有關,更與自我有關。
你可以單身,但一定要有錢
有人說,女人這一輩子,要麼有很多很多愛,要麼有很多很多錢,至少佔據其一,日子才會過得舒心。
我們的主人公愛瑪-伍德豪斯小姐,在這世界已經生活了將近二十一年,極少遭遇到苦惱或傷心的事情,最大的原因就是有錢。
她是海伯裡首富的女兒,衣食無憂,僕人成群,雖然年少喪母,但父親把這個小女兒寵上天。
當周圍同齡的姑娘在為尋覓良人奔走焦慮,愛瑪正閒庭信步地遊走于舞會和花園之間,一派雲淡風清地表明,自己喜歡單身,不想結婚,理由鮮明而深刻:
「我一不需要財產,二不愁沒事幹,三不怕別人看不起。
我相信,幾乎沒有多少結過婚的女人在他們丈夫的房子裡擁有我在哈特費爾的宅子中的一半權威,在任何男人的眼睛裡,我都不像在父親這裡永遠處于第一位,永遠都是正確的。」
面對好友哈麗特的驚呼:「最後你會變成個老處女,實在是太可怕了!」
愛瑪甩出了直到現在被很多女生奉為「聖經」的名言:
「一個富有的獨身女人從來都受人尊敬,可像任何人一樣有理性,一樣愉快。只有貧窮才會使獨身者受到公眾的蔑視!」
愛瑪這份底氣,是一年三萬英鎊的家財給的,也是見多識廣的心氣兒給的,無需通過和別人綁定在一起,無需通過婚姻來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
在這世上,有多少女性期待著嫁給愛情,可面對單身的風險、生活的壓力、社會的輿論,早早喪失了想單身就單身,想結婚就結婚的篤定和隨性。
來不及等待真愛降臨,就匆匆將愛情埋進將就的婚姻裡。
而愛瑪卻早已把個人愛好和感情寄託都從婚姻中解除,她可以令自己的生活永遠豐富,永遠生機勃勃:
「我是個心靈活泛、愛動腦筋的人,自有許許多多的排遣辦法。」
這樣自在的單身,不失為一種快樂。
當金錢足以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買單,便能夠抵消孤獨到老的恐懼。
我們總以為人生有很多的可能,但其實是有錢以後才會有這些可能;
我們的愛情也會經常遇到一些選擇,但現實的殘酷會讓我們「沒得選」。
所以,女人越有錢,活得越自由,永遠置頂賺錢的能力,才能讓自己無論怎麼生活都更有底氣。
把感情寄託別人,是一場災難
當然,愛瑪這種有錢又單身的快樂,哈麗特想象不到。
因為哈麗特·史密斯小姐是個出生卑微的私生女。
有錢的女人選擇愛情,沒錢的女人被愛情選擇。
于哈麗特來說,「結婚是第二次投胎」。
具有順從知恩天性的她,期盼著處于海伯裡社交圈頂端的愛瑪對她做人生上的指引。
愛瑪樂得其成,在溫室裡長大的愛瑪,天然地認為婚姻是一場交易,她雖然不婚,但卻愛好做媒,更享受以救世主的姿態去拯救一個可憐的少女,把她引入上流社會。
當哈麗特收到真心愛慕她的佃戶馬丁的求婚信,急忙跑來詢問愛瑪的意見:「求求你,親愛的伍德豪斯小姐,告訴我究竟該怎麼辦。」
愛瑪見哈麗特完全沒有主見,便一針見血:「假如她說‘是’的時候猶豫不決,那就應當直接說‘不’。心懷疑惑半信半疑進入那種態度是危險的。」
哈麗特依賴愛瑪為自己做主,愛瑪便毫不猶豫地否定掉馬丁,轉而極力推薦帥氣的牧師愛爾頓。
對于婚姻可有可無的愛瑪認為,愛情,不過是婚姻中的砝碼。
如果不能為自己加碼,不如找個好婚姻過上等日子。
愛瑪極力撮合哈麗特和愛爾頓,甚至有些過了火,她一邊引導愛爾頓做一些表達愛意的事情,一邊又對哈麗特不斷說著愛爾頓的好話。
哈麗特完全聽信愛瑪,現實中什麼都還沒發生,內心已波濤洶湧,整天沉醉在與愛爾頓結婚的幻想之中,到頭來卻是一場不切實際的幻夢。
其實,愛爾頓做的一切是覬覦有錢的愛瑪,他直言不諱與哈麗特的地位懸殊:
「我還不必絕望到認為自己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對象,要自降身價接受史密斯小姐。」
被愛瑪拒絕後立刻選擇了另一個有錢的女人。
「軟弱的心靈加上虛榮心,只會釀成各種不幸。」
這段令人受辱的感情,表面上看是愛瑪的亂點鴛鴦譜, 但失敗的根源在于哈麗特的自卑膽怯幾乎讓自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把婚姻的期望完全寄託給別人。
可是不同的階級和環境讓愛瑪與她之間隔著天然的屏障,又怎會考慮她的狀況?
愛情,亦或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爭取,自己成全。
真正讓你失敗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對別人的依賴。
情感無法理智,自省卻讓人成長
在這次牽線做媒之前,愛瑪一直對自己的眼光和頭腦深信不疑。
她年僅一歲時,便能回答出難倒她十六歲姐姐的問題,姐姐出嫁後,12歲的她便擔起家庭女主人的角色。
她精于閱讀,熱衷社交,對生活有掌控一切的自信。
毀人姻緣不是愛瑪有意為之,但整件事卻是因她而起,這讓她第一次有了自省——
「把本該很嚴肅的事看得無足輕重,將本來簡單的事情看成了詭計,確實太冒險,太自以為是了。」
其實一個沒有接觸過窮人,沒有真正談過戀愛的大小姐,怎麼能體會常人的處境和煩惱呢?
愛瑪劇照
愛情似乎很快找上門,集幽默、帥氣、多金于一身的弗蘭克突然出現在海伯裡。
他開朗又活躍的性情處處討人喜歡,是人人口中稱讚的白馬王子。
愛瑪很享受弗蘭克的調情,將與弗蘭克的曖昧作為對自己魅力的肯定,自信地將他視為潛在的追求者,又站在同情的高地上「好心」的想把他「讓」給哈麗特。
然而,這一次陷入幻想的,是愛瑪自己。
事實上,弗蘭克和簡·費爾法克斯小姐早已暗生情愫,秘密訂婚,只因弗蘭克家庭的反對而小心翼翼隱瞞一切。
他與愛瑪的曖昧不過是掩飾秘密的屏障,這段感情在反對者去世後真相大白。
一向自詡清醒的愛瑪在自以為是中竟看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原本春風得意的她瞬間成為所有人同情的對象。
得知真相後,愛瑪恢復了丟失的理智,反省自己享受曖昧,隨意撮合,大抵是弗蘭克滿足了虛榮心:
「我實在是太輕佻放縱了,因為自恃年輕美貌,聰明過人就洋洋得意,大意地對待人家的殷勤表示,完全沒有注意周圍隱藏的人物關係,更沒有理性而仔細的去分析一切。
就這樣一股腦的投入進去享受這種被利用的快感。」
海涅曾說: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投射在情感上也是一樣的。
每段失敗的感情,對于我們的意義不止是為衝動買單的經歷,更是認清自己的過程。
自省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只有一次次在自省中認清自己,才能逐漸擁有判斷和掌握情感的能力,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感情。
人生千般愛,懂得最難得
愛瑪在受挫與自省中不斷成長,有一個人看似冷眼旁觀,卻一直悄悄守護身旁。
他就是愛瑪姐夫的兄長奈特利先生。
看著愛瑪長大的奈特利,熟知她的個性,既懂得獨立自信的思想,也看得到她任性自我的缺點。
在愛瑪異想天開地對哈麗特的婚姻指手畫腳時,奈特利對愛瑪洋洋得意的撮合提出反對和警告:
「假如你教導她只有與一位有勢有錢的人結婚才能滿意,那麼她可能一輩子都要在戈達德太太的學校當住宿生。」
在愛瑪隨意說出貝茨小姐是「老姑娘」的時候,奈特利又會直言不諱地批評她:
「我眼見著你做錯事,不能不勸勸你。
你是聰明人,怎麼能對一個像她那種性格、那個年齡、那般處境的女人那麼傲慢無禮呢?」
習慣了萬千寵愛,聽慣了阿諛奉承的愛瑪自認為:「我生性自負,難道會承認自己做錯了嗎?」
但當自己一意孤行闖了禍,奈特利卻反而寵溺地幫她厘清事實,幫助愛瑪避免尷尬和難處:
「不是你的自負生性,而是你的認真精神。
如果你的前一種生性把你引入歧途,那你的後一種精神就會為你指明方向。」
泰戈爾曾說:「愛情是理解和體貼的別名。」
愛情不是隨機的相遇,而是找到了那個懂得包容自己的人。
奈特利最讓愛瑪動容的,是對她精神上的關心,這是在愛瑪生命裡無論給予多少物質都無法等同的缺失,是哪怕在父親那裡,都無法換來的寵愛。
這讓愛瑪如沐春風,也讓她在挫折中重回自信,自省成長。
愛瑪終于後知後覺,原來早就愛上了成熟穩重的奈特利。
發現了自己的心意,她開始驚慌,害怕被人取而代之,她甚至帶著小性的說:「沒有人可以嫁給奈特利,只有我!」
而這次,恰如其分的愛情真正來到,奈特利向愛瑪高聲表白,一向充當愛瑪「人生導師」的他說出了最動人的情話:
「愛瑪,我也有缺點。
總是挑你的毛病。
而你卻能忍受我的指摘。也許我們都有缺點才讓我們更合適。」
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是關懷而不是順從。
彼此懂得,無疑是催化愛情的良藥。
懂得自己的人,大抵是與自己勢均力敵的人,只有和自己並肩站在同樣的視線裡,才能知道自己的長處,接受自己的短處,欣賞自己的一切,讓自己的身心都能軟著陸。
幸運的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遇見了彼此,他們不僅門當戶對,更加彼此懂得。
這樣情投意合的愛情,讓兩個曾經都信奉單身主義的人攜手走入婚姻。
有人說,擁有白富美身份的愛瑪,無論怎麼作,都會有完美的愛情結局。
就連簡·奧斯丁曾說:愛瑪是一位除了我自己以外沒人會喜歡的女主角。
愛瑪擁有所有女生羡慕的一切,但她並不完美,她的自私與自負,她的小心機與小聰明讓她頻頻陷入尷尬與後悔,也不時遭遇非議。
但不可否認,她的完美愛情從不是尋找或等待白馬王子的拯救,正是始終保持獨立、善良和清醒,才在日益成熟後攜手適合自己的人。
所以在現實生活裡,每個女孩都有可能成為愛瑪,在成長過程中可以不必完美,都應該被允許犯錯。
但更重要的是,將前途和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既有單身的底氣,也有結婚的勇氣。
最終,還是希望每個人能遇到懂得自己的人,在這孤獨的人生中,擁有屬于自己的溫暖。